《外語培訓機構突然關門 百余名學員的學費或打水漂》后續這些培訓機構說跑路就跑路 為什么沒有人好好監管?由于市場混亂,缺乏必要監管,基本上維權無門
幾天前,海曙360美式私塾和鄞州歐文外語學苑兩家培訓機構突然關門,百余名學員的學費打水漂,30余名教職工的工資遭拖欠。隨之,受害學員和教職工分別向教育、公安、人社部門反映投訴,經不完全統計,目前事件涉及總金額已達60萬元。
海曙區教育局證實,鄞州歐文外語學苑沒有民辦教育辦學許可證,為非法辦學,海曙360美式私塾部分英語課程的學員由寧波新東方學校接手,目前,仍在統計剩余課時和學費中。(詳細報道請見10月22日A5版)□記者 陳嫣然 漫畫 李宏宇
家長擔心
被接盤后,上課質量難以保證
“家長們基本上都選了去新東方上課,盡早讓孩子去上課才是最要緊的,畢竟打官司是個沒底的事。”昨天,在海曙區教育局,360美式私塾的不少家長簽下了課時學費確認單。
但對人群中的周女士來說,這已經不是頭一遭了。接下來的課,究竟能不能保質保量地上,她的心里仍是個問號。
2014年,周女士在賽爾劍橋培訓學校給孩子報了英語班,一年3萬,2015年,又花了5萬元續報一年。
2016年3月,賽爾劍橋老板陳治卷錢跑路,4月,新世界進修學校接盤,周女士無奈選擇繼續上課。
“因為當時學校不同意退款,明明賽爾有15萬元的風險保證金轉給了新世界,完全可以退給家長。”周女士告訴記者,自從接盤后,孩子的課幾乎沒辦法正常上了,“新世界給全日制的學員開課,不給周末班的學員開課,原因是人太少,開不起來,要等新學員進來,滿人后才能開課。”
這么一來,周女士說,孩子已經快半年沒有上課,剩余學費還有2萬8千多元。
眼見著學校轉了一家又一家,周女士的信心和耐心也快被耗盡。
學員維權
投訴無門,打官司拖不起
“110讓我打教育局,如果是對無辦學資格的投訴,讓我打12315,然后12315讓我打市長熱線,市長熱線讓我打12348法律援助。”從事發至今,鄞州歐文學苑的學員仍在維權路上四處奔波。
邵小姐是歐文學苑的西語學員,因為興趣愛好,花了3600元報了名,9月報名,10月上了一節課,學校就關門了。
“英語課程的有新東家接盤了,而我們這些小語種課程的沒人管。”對此,邵小姐和其他學員陷入了投訴無門的境地,“學校是非法的,可也開了那么長時間,監管在哪里?合法的能管,非法的反倒不能管了?”
“鄞州校區的學員大多是附近大學的學生,人均學費都在三五千左右,對大學生來說,這不是一筆小費用,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!”在采訪中,有的學生甚至大哭起來,喃喃說著“父母賺錢不容易”的話。
昨天上午,學員們又到海曙公安分局經偵支隊反映情況,“經偵支隊的警察說,會到江廈派出所了解案情,看是否構成可以立案的條件。”
事件能有進展,學員們都很高興,“不管是討回學費,還是討個公道,我們都會維權到底。”
記者了解到,幾天時間里,學員們維權群里的人數在不斷上升,有的義憤填膺,有的冷靜分析。類似的對話讓記者又聯想到了先前的“A&C”十店齊關事件。
今年5月初,寧波“A&C”藝術兒童創意工作室10家門店陸續關閉,法人、股東失聯,多名老師、員工被欠薪,數千會員遭遇無處退費維權困難。
事后,寧波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,從5月5日開始,寧波市消保委會同12315舉報中心通過12315熱線連續收到關于藝暢教育(“A&C”藝術)的投訴。截至5月13日17時,共收到投訴1194件,涉訴金額498萬元,涉及海曙、江東、江北、鄞州等區域。(本報曾于5月11日、5月15日作過詳細報道)
昨天下午,記者再度聯系到當時接受采訪的家長王女士。
“杳無音訊。”王女士的語氣中透露著無奈和失望,“我們打電話給過市場監管部門,那時說正在與接盤單位談,后來也沒有音訊了。”
王女士告訴記者,后來,也有一些家長去起訴,但也沒有拿到錢,更多的家長由于維權成本太大,怕影響孩子,也都選擇了息事寧人。
“現在,我對這些個人培訓機構完全不信任了,孩子的興趣班全報在青少年宮了。”王女士覺得,如今一些培訓機構說跑路就跑路,打一槍換一個地方,卻沒人管得了。
律師說法
市場混亂,缺乏必要監管
對于歐文外語學苑的現有情況,記者也咨詢了北京大成(寧波)律師事務所的趙宏軍律師。
趙律師指出,如果說是刑事范疇,必須要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一開始對方就是主觀惡意不履行合同,打算攜款潛逃,比如對方根本沒有提供培訓服務,或沒有能力提供培訓服務的,客觀上騙取對方的財產。倘若是一開始想要履行,到后來無力履行則屬于民事范疇。
“向公安部門報警是對的,相關部門可以查錢的去向,對方有無轉移資金攜款逃跑的情況,如果查證對方的動機是將錢占為己有,而非履行合同,那么以刑事案件立案偵查的可能大些。”
采訪中,記者發現各類培訓機構關門的現象屢見不鮮,寧波也曾出現過多家英語培訓機構倒閉﹑跑路現象,學員學費泡湯不說,老師工資也遭拖欠。
不少學生和家長認為,一旦交了費用,自己就成了弱勢群體,基本維權無門。而且由于市場混亂,缺乏必要的監管,培訓機構關門,最受傷的還是消費者。
“民辦培訓機構是不可缺少的,目前不是該不該有的問題,而是要如何規范。”談起民辦培訓,不少培訓機構負責人都表示,“現在無序競爭太厲害了。有些小機構隨便租個地方,打個廣告就開始經營,走短線招生路線,一旦發生資金困難,立馬卷款跑路。”
金報快評
不能總讓消費者買單
通過媒體的報道可知,各種外語培訓機構中途“跑路”的問題,已經不是個案,而是頻繁發生。而在幾乎所有的“跑路”事件中,利益受損的都是報名參與的學生以及被拖欠工資的教職工,而“跑路”者卻攜帶大量錢款去向不明。如果這樣的“跑路”現象不能盡快得到遏制,很難說不會引起相關機構和人員的效仿,把“跑路”當成了一種謀取不義之財的手段。
當然了,在這些“跑路”事件中,也許有些是外語培訓機構經營管理不善導致的,而并非是惡意“跑路”,但即便如此,那么也應該善始善終,做好各項善后工作,或者是進行退費處理,或者是尋找其他機構接盤,幫助學員完成后續的培訓課程。但實際上如此負責的培訓機構少之又少,即便有些學員被轉到了其他實力更加雄厚的外語培訓機構,也已經很難如期保質地完成各項培訓課程。
外語培訓市場如此混亂不堪,固然和市場發展不成熟、不健康有關,但是站在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,面對培訓機構頻頻“跑路”的現象,顯然不能總是由消費者來買單。正如有些學員所抱怨的那樣,一些培訓機構本身就是非法的,卻沒有任何政府部門監管,導致他們想開業就開業,想關門就關門。而“跑路”事件發生后,消費者又投訴無門,只能在各個部門之間被踢皮球,照這樣下去,恐怕只能引來更多的效仿者。
對于外語培訓機構,合法的要監管,不合法的更要監管,不能再任由外語培訓市場野蠻生長,“跑路”現象肆意發生了。